一、华族移民与中医药
中医中药从何时传入马来西亚,必需先从中国移民前来马来西亚的历史来稽考。华族侨居马来半岛最早见于唐朝(公元618年至907年),当时有少数僧侣和商人侨居马来半岛。
公元1260年,元朝忽必烈曾派遣舰队到过北婆罗州(今沙巴和砂劳越)。这一次的远征,在军事上没有意义,但在华族移民海外的历史上,却有很大的意义,作为北婆罗州地区垦荒的先驱者,后来慢慢定居下来,并世世代代相传下去。
公元1405年至1432年,明朝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其中有五次到过满剌加(今马六甲)。郑和多次访问满剌加,对促进中国和满剌加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医药上的关系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两点和中医药有关者:第一,郑和的远征,鼓励了中国沿海一带人民移居海外,特别是明末清初,华族大量南渡,才确立了今日华族在南洋一带的移民基础。第二,中国和满剌加有许多药物交流。据郑和随从费信的记录称:“满剌加于明永乐六年、九年均入贡。九年其王率妻子陪臣540人来朝贡,贡物有玛瑙、珍珠、玳瑁、鹤顶……犀角、燕窝、苏合油、乳香、沉香、片脑、胡椒等。中国则以宝石、珍珠、丝绸、人参、麝香、樟脑等换易。”
同时,费信在他所著《星槎胜览》一书中,记载了他在马六甲的见闻,其中有一段称:“满剌加国内有一府山,一条泉流过山脚。居民在溪水中淘沙取锡。……满剌加国男女,身肤黑漆,间有白者,唐人种也。”可见华族在马来半岛早在十四世纪之前。
至十六世纪初,葡萄牙人伊里德绘制的马来地图上己标有“中国村”、“漳州门”、“中国溪”、“中国山”等地名。可见早期到马来半岛谋生的人,绝大多数是闽南和粤东等沿海地区被生活所迫的劳动人民。
在英国殖民者进行开发马来半岛期间,有感于当地马来族的劳动力不足以供开发的需求,于是英国就用一种逐骗带拐,即所谓猪仔制度的招工办法,在公元1820年至1894年,把一大批中国劳工带到马来半岛当苦役,主要是开采锡矿和种植橡树。从那一个时期,华族便大量移居马来半岛。
在马来半岛发展的过程中,华工是开发马来半岛的先驱和奠基人:曾任马来亚英移民官员的泼塞尔,在他所著《马来亚》一书中说:“假如没有中国人,就不会有现代的马来亚。”,英国史学家米尔斯也称:“英属马来亚的繁荣是建筑在华工的劳动之上的”,这样说一点也不过分。
众所周知,凡是有中华民族的地方,就有优秀的中华文化,也就有华族的中医药常识和其治疗药物,尤其在患病时,都会以传统的中医药医治。因此,我们可以这么说,早在十四世纪之前,华族所侨居的马来半岛和北婆罗洲,中医中药的种子已经开始播种、生根和萌芽。至今日,在马来西亚的土地上,中医药已经开花结果,瑰丽灿烂!
二、中医医疗
马来西亚中医药的发展历史和趋势,首先发轫于中医医疗为先,继而成立组织机构,继后创立中医教育学院,以培养中医中药接班人,继往开来,发扬光大。在中医医疗方面,历史最久是在公元1878年由雪兰莪荣阳回春馆所创办的中医留医所。
公元1878年(清光绪四年),即叶亚来在吉隆坡建立政权时期。当时,旅居在吉隆坡的大埔人成立了一个团体,名为“荣阳公司”,作为同乡人联络感情和急难互助的机构。当时的地点,即是在吉隆坡哥洛士街附近。
“荣阳公司”的屋宇,虽然是用亚答叶建的,但三堂两廊,却还算宽敞。屋旁附设有“回春馆”,作为大埔人同乡患病留医所,及同乡人遇不幸死亡时丧殓的地方。当时尚聘请一名中医师主理,这便是“回春馆中医留医所”创立的开始。
公元1890年,有大埔乡人在吉隆坡文良港一带做矿工者,因患病到回春馆留医。在数日之内,先后死亡者竟有八人。事后,政府派员前来调查,说是瘟疫的传染病,为了市民的安全,就下令将馆舍焚毁。回春馆留医所只经营十二年,便暂停止。
公元1909年,荣阳公司在吉隆坡半山芭购得地皮三段和一座小洋房。并复办“回春馆留医所”,继续供给贫病同乡留医之所及死亡者丧殓之地。凡贫病留医者,由该馆供给伙食,赠医施药,给同乡人以莫大的方便。
公元1932年,回春馆忽接政府来函,谓该馆之留医措施,未臻完善,不合卫生条件,必须另建适合医院设备之馆舍,且须聘请有执照之西医前来监督医务,方准续办,经过回春理事会讨论后,咸以当时经费开销常感不敷,实无从遵照政府之要求,遂议决停办。至此,回春馆留医事务终告停顿。
在马来西亚中医史上,由大埔人在公元1878年所创办的回春馆中医留医院先后有32年之历史,是马来西亚最早的中医留医所。
继雪兰莪荣阳公司创办“回春馆留医所”三年后,吉隆坡同善医院也在公元1881年创立,迄今有118年之悠久历史。同善医院的前身称为“培善堂”,原由吉隆坡华人甲必丹叶观盛所创建的。当时,叶观盛有鉴于锡旷工人,患病者众,缺乏医药照顾,情况凄凉,遂斥资负责提供医疗服务,贫穷病黎不幸逝世,甚至施棺助葬。
十九世纪末时,吉隆坡发展迅速。当时吉隆坡附近华人矿区的华族人口激增,约有四万余人。因此,前往:培善堂“求诊人数也渐多,叶观盛把自己独资维持有十三年的“培善堂”发展为慈善机构,公元1894年改为“同善医院”,取“善”与人“同”之意,俾能募集巨资,扩充设备,为更多贫病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不久,叶观盛的宏愿,获得各界热心人士的支持,共得义款一万余元,遂扩展院址,增建医楼。
同善医院初期拥有两座医楼,共有二百张床位。院方备有数辆用牛只拖拉的救伤车,从矿场运载病重的矿工到医院诊治。以后,陆续增建扩充,除中医门诊外,尚设有中医留医楼,为今天全马唯一的中医留医院。
公元1970年同善医院增办西医门诊部。1976年又设立“专科医药中心”(西医),租赁给十三位专科医生设立私人诊疗所。
纵观吉隆坡同善医院118年的发展历史,从初期创办便以中医起家,迨至1970年增办西医部后,虽言同善医院是一所中西医合壁的医院,但从增办西医部后,西医部便不断力求增建和扩充,从原来95张病床到1988年西医大楼落成后,病床总共增加至379张。反观中医部仍然保留早期的建筑物和面貌,没有增建和扩充。今天,高矗、新颖的西医大楼和低矮、古旧的中医部建筑物,反映了同善医院在发展中西医方向的不平衡,这值得现今同善医院同人三思。
继吉隆坡同善医院创办三年后,摈城南华医院也在公元1884年(清光绪十年)创立。由于南华医院地点适中,加上人民对中医药的极度信赖,且对该院的施医赠药的精神大表赞赏,市民遂Muntry Street改为“南华医院街”,街名沿用至今。
不久南华医院成立二处分院,一在打铁街9号,称为第一分院;一在头条路,称为第二分院。1961年,第一分院迁往青草巷。1981年,南华医院大厦在青草巷落成,除保留中医门诊部,并增设西医部,设有200张床位,二间手术室,设立20个西医专科。
南华医院也从中医起家,但发展的结果,也是和吉隆坡的同善医院一样,重视并大力发展西医;对于中医,只是保留有中医的存在而忽略了中医的发展,站在中医的立场上,直叫人感叹至极!
在50年代,也有两所较规模的中医慈善医院先后在吉隆坡和怡保成立。吉隆坡中华施诊所是由马来西亚中医师公会所主办,成立于1954年,至今已有45年的历史。霹雳中华医院是由霹雳中医师公会所主办,成立于1956年,至今已有43年的历史。
从50年代开始至今,在马来西亚各州先后成立中医施诊所,为数约有30余所,宗旨在于赠医施药,为民服务,并进一步推广中医医疗事业发展。
三、中医药组织
中医中药传入马来西亚虽然自十四世纪便有史籍可考,但中医中药有组织机构却是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才出现。最早的中医中药组织是麻坡中医研究所(1924年)、雪兰莪杏林别墅(1925年)、霹雳药材行(1925年)及槟城中医联合会(1928年)。
以上四个中医药团体相继成立于二十年代,继后成立的中医药组织迄今己有三十多个,分布在马来西亚各州,各自发展。如今,在马华医药总会的领导下,步伐一致,共同争取切身权益,并努力不懈地把中医中药发扬光大。
马来西亚中医中药的组织机构是由二种不同因素而成立起来。第一,为了发扬中医中药学术而组织,如槟城属高渊中医研究社、麻坡中医中药公会、霹雳针灸学会、沙巴针灸学会、砂劳越中医药学院、槟榔屿中医中药联合会、柔佛中医师公会及马来西亚中医师公会等等。
第二,为了捍卫中医中药的生存权益而组织,如马华医药总会最可为代表性。该会是在1954年英殖民地政府为了征收中药人口税而抗争,进一步团结中医中药同业而组织起来。常言道:因祸得福。马华医药总会成为今天马来西亚全国中医中药界凝聚力之中心。其它有诗巫药商公会、古晋药商公会、昔加未属药业公会、马六甲中药公会、柔南中医药公会,森美兰中医中药公会、霹雳中医中药公会。沙巴州中医师公会等等。
马来西亚中医中药的组织机构虽然基于上述二项目标而成立,但有的团体只照顾自身会员的权益而存在,平时会务不甚活动。有的却更进一步推广中医中药学术的发展,特别是马来西亚中医师公会,该会自1946年12月19日成立以来,不但为会友争取切身利益,同时在1954年创办中华施诊所,救济贫病者而赠医施药。该会亦自1955年主持马来西亚中医学院的一切教学事务,落力栽培中医药人才。1983年第二届及1996年第五届亚细安中医药学术大会在吉隆坡举行,该会承担工委会之重任等等。其它有槟城中医中药联合会主办槟榔屿中医学院,霹雳中医师公会主办霹雳中华医院,霹雳中医中药联合会主办中医学院及柔佛州中医师公会主办慈善医院等等。
由此可见,一个中医药团体只照顾本身会员之权益而没有其它活动,则其会务较沉静;相反的,一个中医药团体除了照顾本身会员权益之外,更进一步推广中医教育,中医医疗及中医学术等活动,则该团体的生命力便会呈现非常活跃的状况,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也会做出较大的贡献。
同时,中医中药机构也负起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推动中医药文化。盖中医药文化也是马来西亚华族传统文化组成的部份。所以,在马来西亚的中医中药虽然先后是受到英国殖民地统治者的歧视和日本占领马来亚时期的压制,却始终巍如泰山,不仅保存了中华文化的特色,也通过中医中药进一步为其它民族的保健服务,加强民族间的友好和团结。
在发扬中医中药方面,马来西亚的中医中药组织机构始终扮演着主导力量,也是推动中医中药向前发展的原动力。易言之,马来西亚中医中药的组织领导和主办中医医院、中医学院、中医研究院及开展各种中医药的学术活动。
四、中医教育
在1950年之前,马来西亚的中医师大部份来自中国或香港;一部份是由本地老中医以传授中医知识给徒弟或子女;一部份则靠自修及积累经验而挂牌行医。
然而,在1950年间,马来亚英国殖民地政府颁布移民限制条例,致使中国中医师不能再进入马来西亚。在这样的情况下,当时马来西亚中医药界咸感终有一天,原有的中医师将会逐渐老迈而后继无人,造成未来严重缺乏中医药人才。
1955年1月30日,在马华医药总会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上,便由中马中医师公会(1989年1月改为马来西亚中医师公会)提出“创办医药学校以培育人才”的动议,立即获得与会代表们一致赞成并通过。
在经过三个月的筹备后,终于在1955年10月1日举行开学典礼。这是马来西亚中医药界所创办的第一所中医教育机构,也是马来西亚中医教育事业开始走上第一步,意义重大。
马来西亚中医学院是由马华医药总会主办,但由马来西亚中医师公会负责主持教务,并以中华施诊所和同善医院为学员作临床实习场所。
马来西亚中医学院创办至今已有44年,有19届毕业生共五百多名。初办时为四年夜学制,1978年改为五年夜学制,于1990年又改为全日制。1992年该学院又与广州中医药大学联办中医学士学位课程班,现已有3届毕业生取得广州中医药大学及马来西亚中医学院之毕业证书。
此外,槟榔屿中医中药联合会在1964年主办槟榔屿中医学院,霹雳中医中药联合会在1967年主办霹雳中医学院,槟城中医师公会在1989年主办槟城中医研究学院,以及已停办的砂劳越中医药学院、柔佛州中医学院及诗巫中医学夜校,总共培养一千多名的中医师,使马来西亚的中医事业后继有人,并且积极地推动马来西亚中医药事业向前发展。
更可喜的是,在1997年9月间,马来西亚中医师针灸专业学会和中国天津中医学院在吉隆坡联办针灸硕士学位研究生班,学期三年。三年后,马来西亚中医界将涌现一批有硕士学位的高级人才,将进一步提高马来西亚的中医教育水平。
中医教育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源泉和原动力。一个国家若没有中医教育来培养中医人才,那么,中医事业就会呈现萎靡不振,近乎自我消灭的境地;有了中医教育的发展,那么,那个国家的中医药就会呈现欣欣向荣。朝气蓬勃地发展起来。
就以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两国来说,他们都有中医学院的设立,并且己维持了四十多年的历史,两国的中医学院总共栽培二千五百多名中医师,所以两国的中医事业的发展凌驾于其它东南亚国家。反过来看,菲律宾、缅甸、印度尼西亚、寮国、越南、泰国、柬埔寨、文莱等东南亚国家,由于客观条件恶劣,中医教育兴不起来,所以这些国家的中医事业始终非常落后,近乎灭亡的境地。
因此,任何国家的中医事业要兴旺发展,首要工作务必先发展中医教育,那么,中医事业才会出现“江山代有人才出,中医事业万年青”的佳境。
来源:《马来西亚中医药信息》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